#由悲傷走出來 3 然後是媽媽
文:陳曉蕾
葬禮過後,李昕就想找專業的哀傷輔導,雖然勉強可以上班,情緒也尚算受控制,但她本身讀過輔導課程,希望有支援,日子會好過一點。
李昕在網上找到兩間機構都可免費提供哀傷輔導,一間提供的服務資料沒寫得很清楚,另一間打電話過去,說兩個月後才能見面。「兩個星期我還能等,但兩個月?!」李昕希望先做義工,但機構一年只辦一次義工培訓,剛辦完,明年才會再有。
私人輔導中心不但沒有專門的哀傷輔導,並且收費不菲,李昕唯有請唸輔導時的大學老師幫忙,老師收費已經酌減,原本一小時過千元,只收幾百元塊,可是長期仍然是一筆錢,見了三次,大約個半月後,那哀傷喪親輔導機構打電話來說有位,李昕就轉去機構。
然而機構的輔導服務都是辦公時間,輔導員很好,特地延遲下班時間等李昕,但李昕的工作也不時加班,時間根本沒法遷就,幾次時間夾不來,便擱下。
她唯有看書,大量關於死亡、宗教的書;不斷去上生死教育的講座和工作坊,港大、中大、醫院,連外國輔導大師來香港開大師班,也報名參加。在進修之中,尋找安慰。
李昕的媽媽有遺傳糖尿病,2007年開始腎衰竭,一直由爸爸細心照顧,李昕也接了爸媽回家住。未婚夫和媽媽很親近,知道媽媽的腳經常抽筋,特地去學推拿,晚上媽媽若失眠,他多累也會幫媽媽按摩。媽媽胃口不好,可是很聽未婚夫的話,未婚夫每天放工回家前,都打電話問媽媽想吃什麼甚麼。
未婚夫走得突然,對媽媽是很大的打擊。 幾次感染、幾次併發症,病情況反反覆覆,每況愈下。
媽媽很積極,李昕想到「一、二、三」的手語:一是「好嘢」、「好叻」;二是「勝利」、「加油」;三是「OK」、「無問題」,每天上班前,母女都一起做這「一、二、三」手勢。
最後三個月,李昕申請不去辦公室工作,一邊在醫院和爸爸輪流陪著媽媽,一邊用手提電腦處理公務,夜裡就在樓上相熟醫生的辦公室打地鋪睡覺。
李昕很想媽媽可以舒服一點,嘗試轉去靈實和白普理這些有紓緩病床的醫院,但根本沒法等到床位:「我覺得公立醫院對長期病患者資源不夠,比我媽媽年紀輕的,反而可以入住紓緩病房,是認為她生存機會不高,連接受紓緩服務的機會也沒有?」爸爸特地買了可以調校角度的病床,希望接媽媽回家住,只是媽媽比想像中,走得更快。
那天,李昕看見媽媽的血壓突然升高,馬上衝去找護士。「難道血壓低好嗎?」護士隨便回答,不理會。很快,媽媽混身都是汗,李昕又衝去找護士。「發完燒退燒罷吧了。」護士再答。李昕用棉花棒濕潤媽媽的嘴,突然媽媽舒了一口氣,所有儀器的指數都不再動。
李昕愣住,過一會才懂得找護士,媽媽已經沒有氣息。
「媽媽也曾經是護士,一直很體諒醫護人員,但我真的覺得,這種關頭,醫院可以做得好一點。」李昕黯然地說。
不足九個月,媽媽就接著未婚夫,永遠離開。
.
原載於《死在香港 流眼淚》
這本書已絕版,同報導係列
《死在香港 見棺材》《香港好走 有選擇》《香港好走 怎照顧》
只剩百幾至三百本
網購: bigsilver.org
也可平日下午來油麻地大人站買
.
#生死學堂:由悲傷走出來
李昕化悲傷為動力,這些年創辦的「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」以創新的手法推廣生命教育,提供喪親輔導。今年還有「心伴行YANA」喪親家庭輔導支援計劃,關顧西九龍低收入家庭的喪夫婦女,協助她們重新生活。
她會在生死學堂分享如何從哀傷走出來,再化為力量撫慰別人的哀痛。
主講: 「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」創辦人Christina Li
日期:2020年8月22日(星期六)
時間:15:00 - 17:00
大銀面書直播 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igsilver.org/posts/3300753530150040